观音菩萨到底是男还是女?
作者:admin 丨 2015-07-22 17:43:28丨 来源:未知


这是一篇学术文章,本是个老生常谈的标题,但有些新说法,可认为对此有爱好的人答疑。如果是忠诚的观音崇奉者,此文可不读,因为咱们从佛经上得知,观音菩萨能够变幻无量形象,又岂止男女了!
观音菩萨,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提起观音,在咱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的是一位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锦衣绣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托净瓶,右手拿柳枝,足踏莲台,法像正经,婀娜多姿的女人形象。千百年来,这一形象好像已经固化在了咱们的头脑里。“女大十八变,变作观音面”,在不少人看来,观音就是一位美丽、仁慈、慈善的女人,一起她又能在大家需求的时分及时地处以关怀和救助,殊不知观音开始从印度传到中土时是男性形象。
印度佛教的观音呈男性,是在印度传统佛教小看女人,乃至认为女人得道只要在转为男身以后才干完成的观念背景下发生的。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威严的社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大种性。女人的位置和首陀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下贱的一类公民。她们仅仅男性的附庸,没有任何的社会权利。《摩奴法典》说:“诱使男人堕落是妇人的天分,……因为在人世间,妇人不光能够使愚者,并且也能够使贤者悖离正路,使之变成爱情和肉欲的俘虏。”[i]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的佛教徒都是男性,他们出家,切断和家庭、社会的全部联络,过禁欲行乞日子,禁止女人入教;并将妇人与禽兽、魔鬼混为一谈,认为三者都是佛徒修行学道的大敌和破坏者。初始佛教在创立、稳固、宣传自个的理论体系的一起,吸收婆罗门教的观音崇奉发明了自个的菩萨,名叫“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ii]此刻的观音,不管从形象上看,仍是从功法与职司上看,都保留着“双马童神”[iii]的许多特色,其形象依然是小马驹。公元前后,跟着大乘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马头观音”开端改作男人身。一起,佛门弟子还对这位男相观音的身世作了很多新的解说,把他说成是阿弥陀佛的长子,与其二弟大势至菩萨辅佐其父,弘化佛法,变成阿弥陀佛的左右肋侍,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
藏传佛教中,观音也多呈男相。观音是藏区佛像供养中最为广泛的一个神,“莲花手”是其间最为典型的观音身形之一。传说藏族人的来源来自观音化现的猕猴与度母化现的罗刹女的联系[iv],所以,为了调化边地雪域妖魔收支的的横野众生,莲花手——观音化现为一面四臂相:二主臂当心合掌结王者印,后右手持念珠,后左手持白莲花,莲花敞开耳旁,左肩披仁兽皮,身体皎白如雪,以诸宝为饰,头顶基地变现阿弥陀佛为顶严。“莲花手” 作为藏族的第一位男性祖先以及首要保护神遭到极度崇拜。
原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传入中土后就逐步改动为女身,并固定在大家的观念中,其间的缘由众多,自个认为首要有以下几种:
观音崇奉的遍及盛行。前期盛行的救苦观音是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及其它与观音有关的佛经传入中土并被译为汉文亲近相关的。《法华经》据传六出三存,三存的译本是:西晋竺法护《处死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太康七年(286)出;后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弘始八年(406)出;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仁寿元年(601)出。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后,观音崇奉跟着这部经在社会上的盛行而逐步为人所熟知。汉末至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频、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都非常尖利的期间,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惧感,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广阔人民,受着天灾与人祸的两层压榨,极力寻求一种超自然的神力的保护,以脱节实际磨难的羁绊。《法华经》的译出,正巧满足社会各阶层这种心思需求,比起远在西方极乐世界、遥不行及的佛,观音菩萨能够出莲座,历下界,主张“随类化度”,具有“大慈与全部众生乐,大悲拔全部众生苦”[v]的愿职。观音崇奉便应运而生,加之经中宣传口诵观音名号,既能应验,救苦救难,这无疑又增加了它的吸引力。《法华经》译出后,僧大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如梁法云作《法华义记》八卷,隋智顗作《法华玄义》二十卷,唐湛然弥补《法华玄义》作《释签》二十卷,使得《法华经》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因而,观音崇奉在广阔我国民众中敏捷撒播、遍及开来。“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形象的归纳了观音崇奉在社会上的遍及盛行。
传统文化中的女神崇奉的影响,即民众对女人尤其是对母性的崇拜。其本源是母系氏族社会观念的一种沉淀,那时妇人不只在生育上有优势,并且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领先位置,氏族部落的女酋长、女领袖深受成员的拥护,被奉为英豪加以崇拜。前期神话中的女神形象不乏其人,最著名的当数女蜗,她无所不能,具有超时空的发明能力。这种对女人的初始崇奉深深地印在民族前期的回忆中,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族的心思特性。
一起,观音菩萨本身内的特色也为其女人化提供了依据。观音的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阐明她是以慈善为怀,救世为首的。《华严经》卷第四十云: “全部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果诸佛菩萨才智华果。”观音“随类度化”,度化全部人,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乃至于不分善恶对错,只需诵念她的名号,就可寻声而至。能这般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只要妈妈才干做到。《观音玄义》卷下云:“又《如来藏经》亦云,观音文殊,皆未成佛。”《优婆塞戒经》云:“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无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必,不为家法,不为接近。”观音为了解救世人,而未成佛,施恩不为任何理由,仅仅给予,却不求任何报答。能这般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也只要有妈妈才干做到。一般来说,女人的天分是慈吉祥婉,仁慈宽厚,极富同情心,易于接近。当大家向观音菩萨祈求救助时,很简单把观音菩萨变幻为女人,从这一点来说,观音的女人化更契合其大慈大悲的特征。在世界上很多大宗教里也能找到相同的例子,如道教推崇玉帝,而玉帝最为崇拜他的妈妈瑶池老母,天主教供奉圣母玛利亚等。
中土孝道思维的影响。汉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被确立为国学。在尔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维变成我国古代占统治位置的意识形态。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传统儒家思维对我国民众的影响是根深柢固的,其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维更是浸透于封建社会民众的思维意识深处。观音崇奉的盛行及观音性别的改动与这种孝道思维有着重要联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清晰提到:“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才智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世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大家除了期望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若救难,绝处逢生,消灾解难以外,作为孝子和贤妻的最大愿望就是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而生儿育女本是妇人之事,求子首当妇人出头;观音作为送子之神,就是生育之神,这从情理与生理而言,都非女人不行。后世在民间呈现的送子观音等中土化的观音,更是孝道思维与观音崇奉融合的典型产品。
唐时政治要素的推进。观音性别之严重改动与武则天之在朝及大力宣传自个不无联系。唐时,妇人的社会位置相对提高,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亲近,她自个也曾入寺为尼,并且声称自个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象的改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僧大家也为武则天称帝而大造舆论,《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附薛怀义传》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新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大云经》卷四载,佛对净光天女说:“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疆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於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宝雨经》卷一载:佛对东方月光皇帝说,你在我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安闲主。”武则天因而宣称自个称帝是合天意的,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社会上也作如是观,如贾膺福在《大云寺碑》里说:“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终身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宗教中有社会日子的折射反映,人世间已然能够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能够有操纵众生命运的女菩萨。
唐代完成了观音性别的改动,自此原本是男身的印度观音在中土被改造成了女身,观音开始的“威猛老公”的形象在世人的心目中逐步淡去,取而代之的一位慈善吉祥、面带母性般微笑的女菩萨。文学作品中对观音女人特征的描写更是随处可见,唐代皎然的《观音赞》中有“慈为雨兮惠为风,洒芳襟兮袭轻珮”之句。韩偓的《咏柳》诗也暗示了观音之女人容颜,诗云:“袅雨拖风不自我克制,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玉纤,通常指佳人的手指,元代顾瑛《口占三首》诗“薄薄红绡映雪肤,玉纤时把髻鬟梳”之句就是一例。《西游记》对观音女人形象的描写反常鲜明,第八回中就有如下描写,“诸众昂首观看,那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璎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然生成喜,朱唇一点红。”[vi]在吴承恩的笔下,观音俨然变成了一位大家闺秀,神态正经妩媚,俊美可亲。
实际上,《法华经》中已为观音伏下了很多潜在的女人要素,经中记载:“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人,若有疆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下文则以相同的口吻持续叙说了观音的别的化身:安闲天身、大安闲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长者妇人身、居士妇人身、宰官妇人身、婆罗门妇人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迎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执金刚身。在这三十三种化身中,至少有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人、居士妇人、宰官妇人、婆罗门妇人、童女这七种人是显着的女人形像。观音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作男形;主定德者,名多罗,作女形。《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安闲菩萨授记品》载,观音菩萨“入於普光亮多罗三昧。以三昧力,从其面轮右目瞳中扩大光亮,随光流呈现妙女形。”)此多罗菩萨光照全部众生,犹如慈母般之怜愍、救度众生出离存亡苦海。对于其形像,《大日经》载,此尊形像为中年女人状,青白色相杂,二手合掌,持青莲华,身著白衣。[vii]这是佛经对观音性别的阐明,她能够依据需求而现身,或男或女,都是依照实际情况而改动的。本来,诸佛菩萨在成果菩提时是没有男相女相之分的,正如净土宗省庵大师在《观音大士像赞》中所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观音所以示现三十三身,是为了适应广阔信众的崇奉崇拜的习气,依相起信,依声说法,如玄应《全部经音义序》所说:“非相无以引心,非声无以能解。”
综上所述,既因为观音崇奉的遍及盛行,又因为观音本身内涵的特色,我国民众的实际需求的心思、中土的文化传统以及唐时政治影响等许多要素的共同效果,使得一个印度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一位我国化的女人菩萨。
注释:
[i] 拜见,[法]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摩奴法典》卷二第213、214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
[ii] 密教的六观音之一。六观音分别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和满意轮观音。
[iii] 婆罗门教中的“善神”, 标志着慈善和蔼,并且具有无比的神力。它们能使盲者复明,病者恢复,残者健全;又能让公牛产乳,朽木开花,不孕女人生子。因而遭到了古印度先民们的遍及崇奉和崇拜。
[iv] 猕猴与罗刹女联系繁殖人类之事,在《红史》、《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等西藏史籍中均有记载。
[v] 拜见,《大智度论》卷二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
[vi] 拜见,吴承恩:《西游记》(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vii] 拜见,《大日经》卷一《具缘品》。
上一篇: 多寺院拍卖新年头香想...
下一篇:访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
佛学新闻相关阅读
佛学新闻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佛学新闻推荐

热门佛学新闻排行榜
佛学新闻推荐
问:为何学藏传佛教的越来越多?答: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既要有信仰,又要有智慧,还要有客观事实。更突出的,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人们最希望马上看到效果。所有这些需求,藏传佛教正好可以满足。 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圆满的智慧体系,包括完整的辩论、理论和修行系统。其中,信仰、智慧和事实一应俱全,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如今有很多人心情浮躁、忧郁苦闷,对他们来说,藏传佛教恰似一剂妙药
问:一旦死亡出现,第一个念头想什么?答:一旦死亡出现,我们的第一个念头一定要观想跟上师无二无别的阿弥陀佛。 比如说自己突然遇到了车祸,肯定必死无疑,这时你应该马上观想阿弥陀佛与上师无二无别,一心祈祷阿弥陀佛或上师,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那你的神识可以融入上师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相同,有些人在医院里受很长时间的苦才死,有些人是突然死亡的,我坐车的
盗窃的果报是什么?贫穷。所以有很多人,他就来问我,师父我为什么这么穷?你一定是一个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处处占小便宜。占小便宜的人,是什么? 就是犯偷盗,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布施,只知道索取。你说这样的人会发财吗?决定不会发财。偷盗之人就是贫穷之报,你这一辈子为什么贫穷?就是贪小便宜,犯偷盗之罪,不愿意付出。所以你要改变你的命运,从现在开始,听我今天讲了以后,开始要付出,只知道耕耘,不问收获。只知道付出
APP下载
联系我们
邮箱:hengxiuju@163.com
微信:hengxiu1